
车轮的呼声
文/彭倩倩
【作者简介】 彭倩倩,女,怀化市作家协会会员,鲁迅文学院湖南省诗歌创作培训班学员,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。部分诗歌作品发表于《天津诗人》、《怀化文学》、《怀化日报》、《边城晚报》等,作品曾入选《诗屋》年度诗选、《湖南诗歌年选》。
一方山水,总有它不顾一切地倔强。不管曾经它多么渴望将非凡的热闹传递出去,但是天空褶皱的云朵像被拉扯了似的,投映在地面变成了弯曲小径,绵延数里。这是属于一个城乡接合部的苦恼,也是属于它的机遇。
十二岁之前,我家一直住在县城北角一座小型水电站的码头边上,舞水河南岸清波荡漾。那时每逢赶集日到来,只要看到船已经在对河码头起锚了,我们就会相邀着急忙收拾出门。原本规规矩矩的河水在发动机的牵引下,激情澎湃,一路流淌笑意、热闹与活力。行驶途中各个岸点的停靠,是我们与周边人群大融合的契机。你一言我一语,在那样闭塞的乡村环境里,一条船就是一整个世界。
千禧年之后,赶集的交通工具变成了三轮车,再后来,道路情况得到改善,人们终于在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的思想引领下,多人、多处、多次,逢坑就填,于是大三轮车逐渐被小三轮车和摩托车取代。特别是去乡卫生院看病或者去到进城的路口坐公交车等,“嘟嘟嘟”的摩托车盛行一时。
记忆里随着行政区域调整,我曾生活的县城北边一角一度变得越来越隐蔽。工厂纷纷倒闭,居住在村里的农民、工人也都陆续搬家外出谋生计,属于它的热闹被带走了,留下的都是些久远的单纯故事。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生活状态乃至心理状态的改变,但我们不会忘记我们要什么,更不会忘记我们是谁。
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参加工作,当我从县城出发去熟悉的小码头找回忆,去捡拾我曾经填进低洼处的石子,去偶遇路途每一个通往村庄深处的分岔小径时,我欣喜地发现,从电站往外延伸至村口的唯一道路已经全部铺上了水泥,十分平整,固定时间有乡村巴士经过。有些留在原地未拆除的楼房被改建成了民宿,有些田地被开发成了鱼塘,还有不少当地村民在县城建设进程中搬进了镇中心的政府安置房,以前隔着几里路或者分散在山坡上下居住的村民,现在成了楼上楼下的邻居,在县城做着各自的小买卖,好不热闹。
从船舶到如今水泥马路上通畅行驶的乡村巴士、各色轿车,我看到了交通工具的变化、道路状况的改善,感受到了乡村经济在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,我出生的小乡村终于与外界有了不会断掉的联系。
中方县是温柔的,是彩色的,是甜甜的。它还很年轻,我看见它正悄悄生长着。曾经舞水河畔运煤的马车,在我的梦里一次次穿过黑暗,穿过蛰伏的喧嚣。这些和大地之间的秘密,像一匹黑色的老马,急切折返,在秋天倾斜出斑斓的呼吸与色彩。
风,被车轮的呼声盖过。成长,被哭着编成动人的篇章。
责编:杨丽群
来源:中方县融媒体中心
本作品由中方县融媒体中心原创,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!
习言道|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,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!
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(7月7日—7月13日)
时政微观察丨总书记深情寄望电影工作者
坚守艺术理想 不负时代使命
重温总书记重要论述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
学而时习之|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
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